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
欢迎投稿本网站
主页 > 励志故事 >

走好人生路,唱好人生这首歌(2)

发布时间:2015-05-20 00:00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作者:



  不朽,不是用碑石筑成;心灵的纪念,才是不朽的丰碑。生着,如果不活在活人的心里,那他就早已经死掉了。诞生,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是在同一起跑线上;生存,使每个人在运动中渐渐拉开距离;而死亡,有的人甚至可以一下子冲到最前面。人,战胜了死,便有辉煌的生。

  生是播种,死是储藏,人生就是耕耘与收藏。不管谁的生,总会有种种莫测的变幻;有的人的死,却在一瞬间铸就了一生。患者只知道死的可怕,却把生看得特别轻松;智者把死看得十分严肃,因此更懂得妄生的可悲。死是教会人类认识生之宝贵的最好教师。对生而言,死并非结束,而是一种改变;死亦非死,而是一次新生。这样,人类才可以洞穿死亡的阴影,从而更加强烈地感受生的光亮。生,总有一死;死,有时却意味着永生。正像诗人臧克家曾经概括的那样: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 这就是生与死的辩证法。

  生是一支歌,死是一把火。英雄用生命的第一声礼赞和死的最后一团烈火来谱写人生。从死的角度思索生,才可能把生说透;从死的视角审视生,才可能把生悟彻;就生论生,往往流于肤浅,正像柏拉图所说:“求知是学生和学死。”死,于不同的人,其内涵往往也是不同的。有的人,死即意味着肉体与灵魂的一并消逝;有的人,死只是肉体的消亡,而灵魂却可能成倍地延长甚至不朽。生与死,人们津津乐道的常常是生,但真正震撼灵魂、牵动人心和耐人寻味的却是死。  生原本是死的畅想,死要成为生的绝唱。有的死,是生命不朽由有限通向无限的驿站。死,有时是生的诠释,有时是生的飞腾,有时是生的升华,甚至有时是生的转折。生,展现着比出生更丰富的内涵;死,包容了比死亡更深刻的内涵。人,只有把信念作为人生的支点,把精神作为生命的支柱,才可能战胜甚至超越死亡。 

  英雄,视死如归。因而,诗人赞美英雄气贯长虹,哲学家却赋予死美学价值。珍惜生命所得到的,忽略生命该得到的,忘记生命没得到的,人才会活得无愧、无怨和无悔。丰子恺先生曾经将人生比作“三层楼”。认为:人的生活,可以分作三层:一是物质生活,二是精神生活,三是灵魂生活。物质生活就是衣食,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,灵魂生活就是宗教。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。懒得(或无力)走楼梯的,就住第一层,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,衣食无忧,这样的就满足了。这也是一种人生观。抱这样人生观的人,在世间占大多数。其次,高兴(或有力)走楼梯的,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,或者久居在里头,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。这样的人,在世界上也很多,即所谓的“知识分子”、“艺术家”。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,就再走楼梯,爬上三层楼去,这就是宗教徒了,他们做人很认真,满足了“物质欲”、“精神欲”还不够,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。而在他看来,弘一法师的人生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理论,他做人,一定要做得彻底。他早年安住在第一层楼中;中年专心研究艺术,便是迁居在二楼,强大的“人生欲”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,于是,爬上三层楼去,出家、修净土、持戒律这是当然的事,毫不足怪……

    想想自己苦打苦拼走过的这大半生,现在也只不过是住在第一层楼里,虽然有时会登上楼梯到二楼看看,转转,但终归因为惰性或不专心,不能久居其中,顶多是去 “玩玩”,而至于更深奥的“探求人生的究竟”之类的东西则不曾想过。但正如丰先生所说,住在一楼和二楼的人占了绝大部分,所以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,能将“ 一楼”经营好,闲暇时登上“二楼”陶冶一番,也算不虚度年华,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点,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也会更多一些温馨和可爱。由此可见,只有饱蘸心灵之墨才能写好人生,走好人生路,唱好人生这首歌。

标签: 人生路 走好 人生

上一篇:走好人生路,唱好人生这首歌(3)
下一篇:你不成功的地方

最新资讯
·
阅读排行
广告位